Dear Dharma friends,

I have the privilege and honour to follow His Holiness Gyalwa Karmapa and Shamarpa's guidance, and became a Buddhist monk in Bodhgaya in 2007. Subsequently I was given the task to set up and run the Bodhipath Buddhist center in Taichung in 2008, the aim of the center is to spread Buddha dharma teaching, learning the bodhisattva way by adopting the Bodhisattva's attitude, develop wisdom and practice to experience a clear and unobstructed nature of mind.

I have also started producing TV programs about Dharma teaching on Taiwan Dharma TV station since 2012, the topics cover teaching of Karma Kagyu lineage, Bodhicitta and other Dharma knowledge.


In 2013 I was assigned to be responsible for Dharma practice and teaching by Karmapa and Shamarpa in our new monastery in Hualian, Taiwan; from 2014 regular puja and events will be organised in both monasteries in Hualian and Taichung, including regular Nyongye practice (thousand arm chenrezig fasting program) White Tara Retreat as well as other retreat programs in the pipeline.


With pleasure I am producing these DVDs for distribution and sharing, I would appreciate any comment or feedback you might have for future improvement. In this trouble time we are most fortunate this auspicious teaching come to light, may the precious teachings radiate and flourish, may we bring forth our full effort together to work for a better future.

You are also welcome to visit our Google Blog: http:/bodhipath07.blogspot.com


2009年7月28日 星期二

修性雋語---第十七世大寶法王


有一次,當十七世大寶法王在講解三十七菩提分法後,作了以下的開示:

● 當有人決定要幫助如母的有情時,他一定要將目標確定,不要隨便更改,不屈不撓, 下定決心,無謂任何困難將目標達成。

● 假如有人欲証得罪究竟覺悟的佛果的話,首先,他一定要將自己的重要性與他人的重 要性換掉;先照顧別人的需要然後才照顧自己的需要,假如你沒有能力做到的話,那 麼最低限度亦應發願能做到。

● 對於惡性批評最佳的回應是慈愛與憐憫,假若我們以憤怒回應的話,便與批評者所為 一樣,這亦是我們的無明使然。以慈愛與悲憫來回應是不容易做到的,這便是為何我 要求你們依此來修的原因。

● 為了要對上師產生誠信,你們應該要了知他的覺悟特質,這些特質就是對一切眾生的 慈愛與悲憫心,當你遇上這些特質時,信心便會自然生起。一為上師是永不起餒地幫 助我們發展對他人的慈愛與悲憫心,這就是上師怎樣令我們的覺悟特質成長乃至成熟。

● 當有人對上師生起信心,那麼覺悟的特質便會傳達到他身上,當你經驗到這些特質後 ,信心亦會因而增強。

修行的正確態度〜根棟仁波切

修行的正確態度〜根棟仁波切

「修行」可說亦是工作的一種,假若我們想一件工作有成果,便要每日努力不懈的去做。同樣,假若我們想達到佛法的目的,便應每日努力不斷的去修法。

我們的修持,應該隨著日子,一天比一天增強,而並非日漸減弱,如果我們修行的態度是很苟且的話,那麼佛法的力量是不會來到我們身上的。例如,當我們修法時,心內總是很混亂,時常想東想西,這種習慣在我們喝茶時亦可看出來:我們並沒有享受著茶的美味,心內總是想著其他的事情,喝茶時尚且不留心與不專心,這種習慣性的心態,會產生對將來的慾望與感覺,一大堆的煩惱亦會隨之而來,因為我們時常將自己投射在一個未知的將來,這只會創造出更多的慾望--心內總是希求一些還未發生的事情。

當我們的心不斷被這些計劃未來的事情所充塞,那麼便沒有空間去照顧當下的修行,我們只是被更多的散亂所帶走。

有很多過失都是在我們沒有注意到的時候形成的,例如,當我們修行時,因為不夠專注,經常妄念紛飛,由一個念頭跳到另一個念頭,因而忘記自己的修行,久而久之,我們便會失去修持佛法的熱誠與興趣,這是因為我們的定力沒有進展,可能感受到比以前更多的煩惱,心裡充滿著更多的負面情緒,例如憤怒、自大與妒忌等,我們忘記保持醒覺,忘記時時提醒自己精進修行是不應渴望得到什麼結果的。因此,我們便可看到,這些不專注與散慢的心態,只會帶來更多的希望與怖畏。

我們應該小心反省這問題,因為它是一個修行人會遇到最大的過失,基本上它來自我慢,因為可能我們已經修行多年了,已曾經修過這些那些法門,我們自覺已經變成一個特別的人了,一個對佛法有寶貴經驗與知識的人,我們肯定自己比以前優勝。

事實上,當我們的修行愈少,心境上愈沒有進步,反而我們會想自己是非常重要的,而修行亦非常了得,我們自覺很清淨而認為他人不清淨與不夠善巧,常常覺得自己的言行是對的而他人的言行是錯的,我們自覺對於佛法的修證有很深入的了解,最後,我們會想自己知道的比上師更加多。雖然上師是很仁慈,但他卻未能看到我們所得到的,他並不具有和我們一樣的醒覺,我們心想自己已經開悟成佛了,但上師卻全不知情。這樣下去我們的傲慢便會愈來愈大,直至我們完全被他所帶走。傲慢會說服我們,自己的看法是對的,他人是錯的,我們並沒有發覺我們愈來愈泥足深陷而情緒亦變得更不穩定,我們的心會因憤怒而做成更多的困擾,我們會瞋恨別人甚至對上師與佛法。

以上這些例子絕不罕有,在芸芸修行者當中,這些事是非常普遍的,因為我慢的存在,故此危機亦同樣存在,這是修行人所遇到的最大危險。